站内搜索: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守望相助的力量无坚不摧(评论员观察)——激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伟力③
2018-03-29 陈 凌 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3月29日 05 版)

个人未来与国家目标的同频共振,“小我”与“大我”的同向而行,不仅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,也是中国“经济奇迹”的深层密码

这是一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澎湃不已的文化脉动。“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持,则百姓亲睦”,乡土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生活方式,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,也在时间的积淀下形成了民族的“集体人格”——团结一心。

“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”“始终团结一心、同舟共济”,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观的宽广视野,以民族复兴为历史坐标,定义伟大团结精神。饱含深情的话语,激荡着同心同德、向上向前的精神和力量,传递着勉力敬事、拓路踏歌的信心和勇气。

有学者曾总结,和与合,是中国文化精神之元。前者意味着尊重包容、求同存异,后者则意味着齐心协力、同向而行。这两者,共同构成了“中国之为中国”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。从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”的朴素智慧,到“万人操弓,共射一招,招无不中”的金玉良言,再到“一箭易断,十箭难折”的谆谆教诲,正是这种民族精神,让中国文化在与周边各地区、各文化的交流对话中,成为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”;让中华民族在交织交融中,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,形成了“多元一体格局”。

“千人同心,则得千人之力;万人异心,则无一人之用。”一个民族,人口再多,如果拧不成一股绳,都无法称其为“强大”;一个国家,疆域再大,如果是一盘散沙,都难以被视为“大国”。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证明一个道理,团结才有力量,内讧必然衰败。想当年,一位“老延安”在重返延安时,激动地问身边的人:“你们看延安的窑洞像什么?”没等他人回答,他便自己答道:“像不像同心同德的‘同’字?”一个“同”字,道出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,而国民党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。凝聚起来的人心,是最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。抗日战争的胜利,不正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、团结起来的结果吗?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,不也正源于千千万万人风雨同舟、同心同向的努力奋斗吗?

“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,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。”这些年,在“经济奇迹”之外,越来越多的外国观察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。从由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协商民主智慧,到根植中国大地的新型政党制度,以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为本的政治设计,让全社会求得了最大公约数,画出了最大同心圆,进而激发起每个人的奋斗热情。可以说,个人未来与国家目标的同频共振,“小我”与“大我”的同向而行,不仅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,也是中国“经济奇迹”的深层密码。

团结和凝聚力是中国现代化前半程的重要经验,也是支撑中国现代化列车高歌向前不可或缺的铁轨。从“赶上时代”到“引领时代”,我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壮举。前行路上,依旧有很多“火焰山”等着我们去跨越,依旧有“娄山关”“腊子口”等着我们去攻克。毛泽东曾说过,“国家的统一,人民的团结,国内各民族的团结,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。”在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,将利益多元、诉求多样的人们“组织起来”,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。但一旦13亿多人凝聚在一起,这个民族的潜能就难以限量,这个国家的力量就无坚不摧。

“中国要走在世界前列。”新中国60周年庆典前夕,98岁的钱学森曾如此寄语。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,同心同德、守望相助、齐心协力,“走在世界前列”的曙光可见,创造属于新时代光辉业绩的未来可期。

关闭窗口

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:mobile365 电话:0977-8222080 信箱:hxdzzw@haixi.gov.cn
技术维护: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青海ICP备05001235
copyright@2007 www.hxz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青公网安备 63280002000112号